深挖专利“富矿” 释放“徽”煌潜能
安徽一批高质量专利获专利奖——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保持在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超过了63%……当前,安徽创新动能强劲,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推动。
在今年公布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中,安徽省共有30件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奖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获中国专利奖优秀组织奖。不久前,第十届安徽省专利奖获奖项目公布,评选出专利金奖20项、银奖30项、优秀奖235项,外观设计金奖3项、银奖5项、优秀奖7项,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创新活力。
这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获奖的专利有何技术优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何种作用?近日,记者走进相关企业一探究竟。
量子技术:构筑保密通信网络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量子密钥分发(QKD)是现阶段量子通信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实现的共享密钥在线生成,可以减少密钥分发的人工环节,降低风险并提高效率。
“在实际的量子密钥分发过程中,量子态随着链路发生相对变化,且容易受到温度、振动等环境因素的随机扰动,限制了 QKD的实际工程化应用。而如何实现信道变化的快速跟踪与补偿,是 QKD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发总监唐世彪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复杂链路的量子密钥分配系统及方法”创造性地给出了高效反馈补偿的解决方案,大幅提高QKD系统链路跟踪补偿效率。该专利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银奖。
唐世彪介绍,从第一代 QKD产品开始,公司实现了成码率一个数量级以上的提高,把实用化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从数十公里提高到超过一百公里。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助力我国构建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形成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城域网”、打造地面跨度达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乙二醇合成:高效获取清洁能源
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华科技)的发明专利“一种焦炉煤气补碳转化制乙二醇合成气工艺”是以焦炉煤气为原料转化制取合成气,进而合成乙二醇的新型煤焦化工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银奖。
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华科技总工程师喻军介绍,该专利开创性地利用了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技术,相较于同类技术,可以减少转化单元20%至30%的工艺蒸汽消耗、减少25%至35%的燃料消耗;同时,可以消耗工艺系统内部本身的二氧化碳,消纳外部碳源,实现负碳。该专利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研发成功后,得到多家焦化企业的青睐,在实现工业化应用中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时至当下,公司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已经迈入精细化阶段,原料结构可以实现煤、天然气等碳氢工业尾气多种选择,并通过优化流程、应用节能降耗先进工艺及设备,实现乙二醇装置的大型化和行业能效水平的提高。”喻军说。
新型人造石墨: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性能
同样在节能环保领域,安徽科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科达新材料)的核心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和充电速度难以兼优的问题。
“该专利涉及的技术将传统碳微球工艺和动力人造石墨工艺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了全新的人造石墨制备工艺,通过工艺创新,突破了结构导致的性能瓶颈。”科达新材料总经理杨丽告诉记者,该专利获得了第十届安徽省专利银奖,通过该专利得到的新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具有耐高温性能好、快速充电、高能量、长寿命的特点,能够降低15%的生产成本,生产每万吨专利产品可实现固废再利用300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我们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公司已经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杨丽介绍,近3年来,公司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已突破7亿元,专利许可收益700万元,获专利质押融资2000万元。截至目前,科达新材料累计获得中国专利54件并积极开展了专利导航工作。一系列技术突破促进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领域负极材料产业的技术提升。
这些专利奖项目折射出知识产权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记者了解到,未来,安徽将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鼓励支持原始创新,深化专利导航服务,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促进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知识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记者 吴珂)